| 池塘中倒映的建筑畫卷 ©小隱建筑
萬物在時間里流動,流動的過程形成歷史。凝固不語的建筑也在時間里流動,流動的過程形成地方的歷史。在其間建筑師們尋找過去與現在的平衡點,交出面對未來的答卷。
| 建筑與周邊公園、農田、樹林的關系©小隱建筑
| 建筑與周邊公園、農田、樹林的關系©小隱建筑
成都環(huán)城生態(tài)公園·農業(yè)科普教育基地坐落于成都青龍湖濕地公園二期內,小隱建筑接到業(yè)主的設計委托任務,將原有的建筑轉變成供游客參觀的農業(yè)科普教育基地。原建筑是廢棄的青龍湖小學和一個養(yǎng)殖場,典型的紅磚房。由于場地已被規(guī)劃為濕地公園,這一片廢棄的建筑也急需轉換身份,迎接來公園游玩的游客。期待通過設計的力量讓衰敗的紅磚房煥發(fā)新的生機與活力。
| 新舊交融的建筑群©小隱建筑
| 兩棟老房子之間的漂浮種子©小隱建筑
| 廢棄的建筑混凝土塊再利用到景觀©小隱建筑
梳 理
自2018年,成都提出“公園城市”新理念和城市發(fā)展新方式以來,成都梳理了城市空間,圍繞成都繞城高速周邊布局,以綠道為線,78座橋梁為點,串聯起整個環(huán)城生態(tài)公園121個特色園,建起自然資源與市民休閑生活之間的便捷橋梁。
| 坐落在池塘邊的建筑©小隱建筑
位于環(huán)城生態(tài)公園內的青龍湖·漂浮種子承載科普、研學、體驗的空間需求,于此我們取“萬物生長循環(huán)”為建筑意象,通過提取農田間農作物的生長狀態(tài)作為設計元素,采用聚碳酸酯板、陶瓦、紅磚等常見材料,讓建筑呈現出新舊交替、自由流動的場所氣息。
| 圍墻拆除后形成自由開放的場地©小隱建筑
| 公園延伸到庭院里©小隱建筑
| 舊磚與聚碳酸酯板形成虛實新舊交織共生的建筑©小隱建筑
場地梳理,是城市更新項目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。“留”與“改”如何平衡,是這類場地現狀復雜的項目的重點。建筑方面:部分建筑并未受到較大破壞,修繕后可繼續(xù)使用;部分建筑墻體破損,屋面破爛,屋頂年久失修,部分結構無法滿足使用要求;還有一部分建筑墻柱坍塌、墻體傾斜非常嚴重,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。
| 改造前養(yǎng)殖場部分保存完好的建筑©小隱建筑
| 改造前養(yǎng)殖場受損嚴重的建筑©小隱建筑
景觀方面:場地荒廢多年,內部雜草叢生,原有梧桐樹長勢良好;原硬化路面破損嚴重;圍墻將場地與外部農田、公園完全隔離,影響人們參與體驗。
| 改造前小學院內生長態(tài)勢良好的梧桐©小隱建筑
| 改造前小學和養(yǎng)殖場之間雜草叢生的院落©小隱建筑
流 動
為了讓建筑呈現出新舊交替、自由流動的場所氣息,在改造設計中,我們讓場地以開放的姿態(tài)面對即將來臨的游客。拆除了原有坍塌的建筑和部分紅磚圍墻,舊紅磚在場地的各個角落流動起來,從豎向的砌墻圍擋變?yōu)闄M向的地面鋪裝,舊磚換了新的方向在場地生長蔓延。廢棄混凝土塊的應用也是如此,破碎后作為景觀汀步。盡可能拆除了原有封閉圍墻的場地向游客張開懷抱,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來此參觀游覽。
| 拆除了原有坍塌的建筑和部分紅磚圍墻©小隱建筑
| 圍墻拆除后以開放的姿態(tài)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©小隱建筑
| 地上斑駁的紅磚與屋頂虛實的瓦形成共有的空間序列©小隱建筑
| 豎向砌墻圍擋的紅磚變?yōu)闄M向的地面鋪裝©小隱建筑
| 舊磚新作的花墻與老房子融為一體©小隱建筑
在建筑改造方面,我們注重材質是否與原有建筑匹配和諧,是否經濟適用。我們希望改造后的場所更加包容開放,所以也特別注重材質本身是否擁有通透,輕盈的質感。結合場地本身記憶,最終我們選擇了聚碳酸酯板、紅磚、陶瓦等材料進行了幾棟建筑的針對性改造。
| 輕薄通透的聚碳酸酯板頂棚©小隱建筑
| 聚碳酸酯板營造出朦朧的視覺效果©小隱建筑
| 紅磚墻、聚碳酸酯板、特殊處理的鏤空鋼構
形成統一的格子序列©小隱建筑
聚碳酸酯板是在鄉(xiāng)村和農業(yè)配套設施建筑中應用很廣的材料,具有透光、輕質、耐候、阻燃、隔音、高強度等優(yōu)異性能,而且價格低廉,非常適合低成本低技建筑的應用。紅磚和陶瓦都是原有建筑值得保留的血脈和記憶。
| 陽光透過聚碳酸酯板柔和地進入室內©小隱建筑
| 局部透光的屋面為農科實驗農作物提供適宜的光照©小隱建筑
| 陽光從透光屋頂傾瀉而下©小隱建筑
| 新舊紅磚、陶瓦、聚碳酸酯窗的新組合©小隱建筑
| 材料與構造形成的虛實對比空間©小隱建筑
我們將結構塌毀的建筑進行了拆除,在原址新建農機展示棚,透明的聚碳酸酯板與精巧的白色鋼構營造了一個晶瑩剔透、輕薄柔美的開放空間。
| 霧氣中輕薄柔美的建筑©小隱建筑
| 融于天際的聚碳酸酯板頂棚©小隱建筑
| 金屬網與聚碳酸酯板在燈光下的朦朧之美©小隱建筑
兩棟狀態(tài)較好的建筑,改造為現代農業(yè)和農耕文化展廳。紅磚砌體和木構屋架全部保留并進行了局部修繕,屋面統一更換了灰色的陶瓦。同時,將聚碳酸酯板應用于局部頂棚、墻體、門窗,賦予了建筑輕盈朦朧的質感,弱化了紅磚砌體帶來的厚重感,讓建筑呈現出新舊融合共生的狀態(tài)。
| 廢棄混凝土塊做的景觀汀步©小隱建筑
| 薄霧中若隱若現的建筑©小隱建筑
| 不銹鋼讓舊水塔煥發(fā)新生©小隱建筑
| 燈光與聚碳酸酯板結合形成特殊的視覺效果©小隱建筑
| 保留的三角木構屋頂©小隱建筑
| 保留的三角木構屋頂©小隱建筑
| 展廳內部的植物標本©小隱建筑
| 展廳內部的昆蟲標本©小隱建筑
我們在兩棟老建筑之間用鋼材和聚碳酸酯板,以種子和孔明燈的意象,做了一組懸浮在空中大小不一的透明立方體,作為場地的視覺重點。白天這些立方體像是從紅磚縫里孕育出來的一粒粒飛向天空的種子,迎著太陽,晶瑩奪目。夜晚,暖黃的燈光透過聚碳酸酯板盒子,帶來一種明亮的漂浮感,像定格在空中的孔明燈,如夢如幻……
| 夜幕下橘色的漂浮種子©小隱建筑
| 夜晚,漂浮種子成為視覺的重點©小隱建筑
| 漂浮種子變身孔明燈定格在空中©小隱建筑
| 飛向天空的漂浮種子©小隱建筑
| 定格在空中的孔明燈©小隱建筑
歷史學家王笛認為,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,怎樣使這個靈魂在現代化、商業(yè)化、科技化大潮的沖擊下幸存是城市管理者、學者和居民都應該思考的問題。同時,這也是建筑師在面對城市更新項目時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。
| 三棟建筑匍匐在草坪之上©小隱建筑
在我們看來,在進行這類項目改造時候,應注意區(qū)分“老”“破”“爛”三者的異同。“老”是陳舊,并非貶義,反而恰恰飽含歷史;“破”是完整的東西受到損傷變得不完整,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修復;“爛”是不可挽回的逝去。分清三者區(qū)別后,在面對不同的老舊建筑就能采取不同策略。
| 紅磚建筑的新舊交替©小隱建筑
| 發(fā)光的聚碳酸酯板指引人們進入展廳內部©小隱建筑
面對不可逆的城市化進程,建筑師應該多一些人文思考。建筑從來不只是建筑本身,而是凝固的藝術,更是用智慧和激情譜寫的史詩。青龍湖·漂浮種子,是我們在城市更新進程中種下的一粒小小的種子,希望這粒“漂浮種子”能夠表達我們對待城市更新的態(tài)度與思考,同時也期待這粒“漂浮種子”能喚起更多城市的參與者對所棲居的城市的思考,以自己的方式保護那些珍貴的“城市文化”不在城市化進程里消失。
| 晶瑩剔透的漂浮種子與藍天交相輝映©小隱建筑
項目圖紙
| 總平面圖
| 分析圖
| 分析圖
項目信息
項目主創(chuàng)團隊:小隱建筑事務所
主持建筑師:潘友才
設計總監(jiān):楊喆(合伙人)
技術總監(jiān):陳仁振(合伙人)
結構工程師:杜旭
設計團隊:馮煜桃、宋智穎、楊銳、茍源君、何儀、趙亞線、劉子軒、胡沁梅、康瑛、胡佳、潘霞、胡強、翟靈犀、王超
業(yè)主單位: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
施工圖設計團隊:成都美廈建筑設計有限公司
展陳設計及施工:上海有客建筑設計有限公司、中誠地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
施工單位:四川錦城智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
攝影:小隱建筑撰文:劉凱瑞
翻譯:劉子軒
項目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青龍湖濕地公園二期
建筑面積:2042平方米
2015年4月小隱建筑創(chuàng)立于中國成都。意象建筑論的開創(chuàng)者和踐行者,意象建筑流派的先鋒代表。以創(chuàng)造全新多維空間體驗,營造具有感情和生命力的詩意空間環(huán)境為核心理念。追求與自然共生、與場地共存的設計,推崇精細化設計、全過程設計探索模式。注重中國建筑當代性和本土性的融合探索,創(chuàng)造屬于本土并超越本土的精神場域。將設計的平衡植根于傳統文化、現代技術與社會經濟和責任的關系之間,力圖成為中國文化及文明的傳播者和創(chuàng)造者。